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失去了11位大将,仅看名单就知道他败得有多惨

分享至

三国时期,提及最令人扼腕的战争,诸葛亮的北伐无疑占据一席。那是一场壮志未酬、英魂犹存的征途,虽历经艰辛,却终究未能实现蜀汉一统天下的宏图。北伐之憾,至今仍让人唏嘘不已。

自公元228年至234年,诸葛亮矢志不渝,五次挥师北伐曹魏,志在光复汉室,一统江山。然壮志虽存,奈何蜀国国力有限,终究难以扭转乾坤,实现宏图伟业。



首次北伐,蜀军备战周详,对魏作战亦有所得。然世事难料,计划总不及变化快,此次看似胜券在握的北伐却以失利告终,不仅未竟全功,更折损多名大将,为后四次北伐埋下败局伏笔,堪称一场沉重的挫败。

【北伐前的蜀国】

蜀汉的衰落,或许始于关羽疏忽丢失荆州之时。荆州的失守,犹如蜀国自缚双脚,难以再展宏图,逐鹿中原之梦渐显渺茫。而对于刘备而言,失去荆州固然痛心,但失去关羽这一忠诚之将,更是他心中难以抚平的痛楚。



当时,刘备为复夺荆州、为义弟雪恨,无视诸葛亮等人的苦劝,毅然率七十万大军向东吴进发。然而,陆逊智谋过人,一把火势如破竹,焚烧七十里,连破四十营。至此,夷陵之战的胜败已见分晓。

可以说,夷陵之战堪称蜀汉史上空前之败绩。张飞遭部下暗算,刘备折戟沉沙,数十万精兵尽丧东吴之手。此役后,蜀汉国力骤降,军心涣散,国家面临空前危机。此战失利,无疑给蜀汉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目睹东吴之战的惨败,刘备病榻之上,诸葛亮心怀愧疚,叹息连连。他痛惜未能劝阻刘备,更惋惜法正早逝。若孝直尚在,或许能阻止主公东征之念;即便不能,倘若随军出征,亦不至于落得如此大败。



刘备在夷陵之败的次年,于白帝城病重离世。临终之际,他特召诸葛亮至榻前,深情嘱托:“吾子若堪重任,望卿辅佐之;若不堪,卿可代之。”言毕,刘备安详辞世,留下这份沉甸甸的嘱托。

这番真挚的言辞深深触动了诸葛亮,他决心从此全力辅佐刘婵,矢志不渝地践行当年隆中对提出的“北伐攻魏,兴复汉室”之伟大使命,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刘备辞世后,诸葛亮着手休养民力,蜀国国力渐趋稳健。为确保北伐之路畅通无阻,他更是亲自披挂上阵,南征叛军,终使南方得以安定。他的智勇双全,为蜀国带来了短暂的安宁与希望。

经过“七擒孟获”的智谋较量,他创新地制定了“无兵驻守,无粮转运”的策略,此举深得南中民心,造就了“夷汉和谐共处”的局面,不仅为蜀汉稳定了后方,更开辟了军粮补给与兵力增援的新路径。



再者,诸葛亮派遣陈震、邓芝等重臣出使东吴,以深化吴蜀两国的联盟情谊,共同抵御魏国之威胁,谨防其暗中侵袭。此举旨在巩固两国关系,确保国家安定无虞。

公元226年,魏帝曹丕辞世,年轻的曹睿肩负重任,登基为帝。与此同时,蜀汉也迎来了北伐的绝佳时机,这一历史节点,既见证了曹氏王朝的更迭,也为蜀汉的崛起铺设了道路。

公元227年,诸葛亮觉得时机已至,遂挥毫撰写《出师表》,随即与赵云统兵进驻汉中。他安排魏延担任丞相府司马一职,布置周密,意在发起对魏国的攻势,志在必得。



【兴师北伐】

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挥师北进,毅然踏上北伐曹魏的征途。他胸怀壮志,决心以智勇之师,荡平中原,一统天下。此次北伐,不仅是蜀汉国家意志的体现,更是诸葛亮个人雄心壮志的展现。

战争开始之前,魏延曾献上“子午谷”一计。在他看来,曹魏关中守将夏侯楙无勇无谋,于是便向诸葛亮提议,由自己率五千精兵,沿子午谷进军,奇袭关中,最后和大军会师潼关。



此计的确巧妙绝伦,然而诸葛亮却认为此路进军风险极大,稍一疏忽便可能功亏一篑,满盘皆输。因此,他深思熟虑后决定不采纳此计,以确保万无一失。

最终,诸葛亮决定先拿下陇右地区,然后逐个击破,一路攻向长安。他首先让赵云带一支疑兵出褒斜道,占领箕谷,佯攻关中地区,以吸引魏国的主力,自己则带着大军,进攻祁山。

虽有人言诸葛亮之策过于稳妥,欠缺果敢之风,然纵观全局,其策略实为万无一失。诸葛之谋,看似谨慎,实则深谋远虑,每一步皆精心策划,以确保最终之胜利。故,其保守之中,实则蕴含着大智慧。



因为魏国没有任何防备,面对突然杀过来的蜀汉大军,魏军根本没有还手的余地。顷刻间,陇右三郡便全部失去抵抗,降于蜀汉。

北伐的首战,诸葛亮收服了天水守将姜维、梁绪、尹赏等人,骂死了王朗,使曹魏上下一片恐慌。



而在汉军一路高歌猛进,在陇右势如破竹之时,远在洛阳的曹睿急率大军救援,亲自前往长安坐镇,又派曹真防御赵云,让张郃率军抵抗诸葛亮大军。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
OSZA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