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是整周最忙的一天,刚闲下来,敲几个字。
填报志愿的时候,很多家长把学校热度纳入重要考量因素。理论是一所学校热度越高意味着越多人报,意味着分数越高,意味着自己越难上去,风险越大。
是不是看似无懈可击的的逻辑?嗯,有点道理,热度确实是影响学校分数线的其中一个因素,但我认为,过于在意热度,甚至因为自己主观认为的某所学校热度过高,哪怕本就是目标学校也放弃它,真是大可不必。
我这么认为的两个原因是:
其一,你怎么知道学校的热度高低,你认为的高就真的高吗?甚至所谓的机构大数据认为的高级真的高吗?
其二,我觉得有远比热度更重要的考虑因素。
先说第一个。
这里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给出几所水平相当的学校,你们选择自己认为热度最高的一所,看看投票结果和自己心目中的是不是同一所。
这三所学校分别是天河区、越秀区和海珠区的区属学校,综合这些年的定位,在第二梯度1志愿录满的机会较高。签约方面说实话也都挺“海”的,侧面反映了其招生积极性较强。
我也是这个投票参与的一份子,我有我自己主观认为的答案,但不知道和投票比例吻不吻合,也不知道三所学校之间差距大不大,我的答案放在文末,大家投完票再拉到最后看看。
其实,大家认为热度高的学校,一方面是因为该学校确实在宣传上比较积极,到处可见他们招生老师的身影,签约的邀约范围较广,自然造成的讨论热度较高,这点我认为没有问题。
但另一方面,当我问一些家长为什么你觉得某校热度高,得到的回复是“我去了学校开放日很多人”,或者“我在学校招生QQ群里面,有3000人”诸如此类。
但问题是,能叫上点名堂的学校,哪一所开放日不多人,哪一所的招生群不多人?怎样才叫“多”呢,多和少难道不是应该建立在对比之上吗?但是往往,我们并没有一个直观的对比,只是主观地认为自己关注的就是多。
哪怕是一些机构或者小程序后台抓取的数据,不管是模拟填报数据还是投票数据抑或是搜索数据,也不容易反映真实情况。
你们想想看,成绩过得去的,有混升学群的家长,哪个不是手头上有签了几个约的?有多少是目标明确心无旁骛的?不多是到处去对比对比,志愿方案改了又改吗。
那些海签的学校,多半也不是第一年这样了,但分数线突飞猛进了吗?就上面投票的几所学校里,有掉到第三梯度的,有第二梯度底部贴线的……你问问去年、前年的家长,他们海不海?大家都海,等于大家都不海。
还有那些手头上有华附、省实、执信、广雅、广附、二中等一堆票的,他人就一个,多少张票也只能选一张,你怎么确定选谁呢?你又怎么确定学校派了多少张票呢?除了学校自己,没有人知道,我们都是捕风捉影,盲人摸象。
还有,招生计划是不是也要考虑呢?同档次的A学校招800人,B学校招400人,A学校热度比B学校高一点,但问题是A学校容量大啊!那么谁会更高分,谁又说得准呢。
其二,是我一贯主张的,择校首先尊重学生意愿。
如果说你毫无思路,很多学校都能接受,几个考虑的学校彼此相差不大,那么考虑热度我觉得没有毛病。但是,很多家长明明自己孩子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且是有机会达到的,却为了虚无缥缈的热度而担忧,进而改变选择,真的,没有必要。
活动多的学校我不选,我选热度低的?
颜值美的学校我不选,我选热度低的?
饭好吃的学校我不选,我选热度低的?
你要是非得选一所安全的,那为什么不直接降低标准选下一个档次的学校呢,你学校热度再低,分数总比下一档次的学校高吧?你还能进重点班呢。
学生有明确目标的话,让他们知道一旦失败的后果可能落到什么学校去,沟通好,能接受,全力支持就完了。读书不是你家长去读的,不要总是你以为,了解孩子喜欢这所学校的原因,你可以提供别的选择,但 好好沟通,不要居高临下。
有方向,有目标,更能激发自驱力,这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我鼓励。
以上是我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最后补充一句,私信我或者群聊我没回的原因,一是没看到消息太多,二是你问的问题我没法回答,原因参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