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法院学术研讨是强化审判研究、促进审判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更高层次、更有质量、更显水平的审判活动。即日起,福建高院新媒体开设《研法问道》专栏,邀请法院干警提笔凝思——或从疑难案件中抽丝剥茧,解构法律适用的精微要义;或在类案审理间寻踪觅径,勾勒司法裁判的精益求精;更在情与法的碰撞中,剖白职业信仰的坚守与超越。欢迎关注!
第二期继续分享
在全国法院第三十六届学术讨论会评选中
获奖论文作者的心得感悟
希望为学术研讨之路上的同行者们
点亮思想火花,激发创新活力
为审判工作现代化提质赋能!
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
二等奖
审判指标合理区间的功能定位和应用优化
庄萍萍
泉州市泉港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审管办主任、一级法官
黄婷婷
泉州市泉港区人民法院审管办副主任、三级法官
在论文写作中突破自我和探寻真知
论文撰写是一个与自我较劲的过程,要经历质疑、推翻和重来的自我否定,也需经历反复论证修改、精益求精的自我较劲。当探寻到最优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会让所有痛苦和艰辛都得以释然。
要注重选题之优。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对学术讨论会而言,好选题是在司法实践中真正存在的问题。要注重培养问题意识,养成思考和总结的良好习惯,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真问题”的火眼金睛。以本文为例,在抓审判管理工作中,我们发现各法院对审判指标合理区间这一新概念的功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使得合理区间功能存在异化,与减负初衷互背离。由此,如何正确对待和应用合理区间成为了本文聚焦的核心和主题。
要汇聚文献之全。文献整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状、形成观点和强化论证。全面和系统的文献整理能够增加论文的厚度和观点的可信度。要全面搜集选题有关的案例、规定、论文和著作,可建立单独的文档摘录、整理和汇总,并在文献整理上做到穷尽。我们全面梳理了最高法院和各层级法院关于审判指标合理区间的相关规定,查阅了有关审判管理、合理区间的书籍、论文,并深入调研了部分法院对合理区间的实际使用方式,最终阐述了审判指标的应然状态,并提出了合理区间的应用优化路径。
要雕琢文稿之精。论文撰写要坚守“文心”,要能够耐下心来反复打磨、寸寸雕琢,于删改重塑中逐渐完善各章节内容的论证充实度和阅读流畅感,确保观点明确、逻辑严密、内容充实。
调研之路充满挑战。愿我们都能一如既往,常读常新,笔耕不辍,始终保持探索未知和追寻答案的初心和热忱。
二等奖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司法实践应用价值的阐发与探索
余卓立
南安市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
彭英容
安溪县人民法院审管办副主任
廖丽娟
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
论文写作:
一场寻找“答案之书”的心灵旅程
全国法院学术讨论会已经迈过三十六载辉煌历程,其参加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讨论之热烈,吸引着众多论文作者赴往这座学术讨论的神圣殿堂。有幸曾数次参加,愿分享学术讨论中这场寻找“答案之书”的心灵旅程。
确定方向:提高问题意识,论真论好论有效。学术论文写作要有问题意识,没有问题的选题很难成为论文写作的讨论对象。在司法实践中,关注难点堵点痛点,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在资料收集研读的过程中,辨析疑惑与问题的区别,不断验证问题是否为真、是否为好、是否有效。
绘图制画:构建思辨边框,论缺论新论逻辑。确定讨论的方向后,可以绘制寻找问题答案的论证主线和论辩路径,不能脱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路径的同时,开辟提高文章的可读性、逻辑性、强论辩性的小路径。以三段论大路径绘制寻找“答案之书”的地图,思辨的边框可以维护论文主题架构的紧凑度:描述现状过程中抓取出问题,可以是案例、可以是事例、可以是观点;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可以是缺失、可以是陈旧、可以是分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务必具有可行性、针对性、对照性。
不弃微末:重视细微之处,论决心论毅力论得失。不弃微末,重视细节。重视文章格式的规范性,尤其是注释引用的规范性、必要性、权威性;重视引言与结语的精准提炼;重视数据和资料的权威性、准确性和真实性。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随着时光凝结的,是汗水浇灌的硕果,记录着每一个加班熬夜查资料的夜晚,每一次文章被推翻再重建的艰难克服,每一次静思冥想而后豁然开朗的欢心喜悦,每一份将文章再打磨、再修改、再完善的决心与耐心。一遍一遍由作者的决心与毅力加持下的论述,终会化成寻找“答案之书”的路。
二等奖
新公司法时代法定代表人
涤除之诉的司法检视与法理构建
陈远治
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国际商事审判庭(民事审判第四庭)一级法官
应用法学论文写作:“真”、“实”、“磨”
应用发现论文写作没有捷径,总结起来是三个字:“真”、“实”、“磨”。
真:应用法学论文写作中的“真问题”,来源于司法管理和审判工作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同时把握一大一小。一是反映大格局,紧贴时代主题,反映新法规、新理念、新动态,具有超出裁判本身的参考价值甚至更深远的法治意义。二是着眼小切口,以具体问题为基点进行实务探讨,避免空泛的制度论述。本次获奖论文反映法定代表人“当时容易去时难”的社会现象,亦与新公司法及登记条例精神相契合,在裁判构建、执行弥合、立法完善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可发挥性。
实:论文内涵与结构在于“实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文章不是结构贪多贪全,问题旁逸斜出浅尝辄止,或是内容要新要深,变成理论堆砌,其真正本质是结合一定的理论高度,把有疑惑的司法问题讲清楚、说明白,让读者具有获得感。所以要卸下论文必须高深的思想负担,按照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务实分析,即使语言平实也无妨。
磨:一次次修改,一遍遍打磨,既是对文章逻辑内容的检视,更是对作者心性的锻炼。打磨过程中要克服时间完整主义和内容完美主义的藩篱,善于利用审判之余的边角料时间,修改文章某一段落,集腋成裘也是获得;而内容的打磨,则要聚焦各个篇幅的主要问题深入阐述,慢工才能出细活。另外,领导、同事的探讨、支持和帮助,亦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思想火花。
二等奖
减少衍生诉讼视角下中止
代位权诉讼并行程序的司法适用研究
李婧
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
博观而约取 勤学而善思
法院学术论文主要是为了解决法律应用于司法实践产生的各种问题,以提出符合实际的对策为己任,研究成果往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对策性。
选题——博观而约取。论文写作首要是发现问题,并转化为选题。比如,在研究室管理、清理“法答网”提问与回答的工作中,可以发现不少高频提问,代位权诉讼就是其中之一。找选题的关键在于,作者充分衡量自身知识储备和学术素养是否“论”得清这个题。是,则可写;不是,则难写。以代位权诉讼为例,在司法实践中,代位权诉讼跨域较广,产生的问题五花八门,如果在此范围内选题,就需要更深入地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1)“人”的因素,即司法理念跟不上;(2)“法”的因素,即法律制度不完善;(3)“枢”的因素,即运转机制不健全。由于信息差,中、基层法院干警不容易了解“法”的因素,比如,法律与司法解释等制度因何不完善、发展方向为何、立改废的契机何在,个中缘由,一时琢磨不透、不准,就导致以制度设计引发的问题作为论文选题时,不易写深、写实。养成问题意识,从发现的问题中,找到有充分资源足以驾驭的选题,才能更好地探寻解决之策。
对策——勤学而善思。发现问题、分析成因后,还要深入地运用司法智慧,提出解决方案。比如,我国现阶段代位权制度的理论与实践难点,是实体法与程序法异步发展、分头继受造成的,这是法律制度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情形,如果仅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提对策,可能导致时效性与可操作性不够强,而从转变司法理念、健全审判机制方面入手,以用好用足现有制度来弥合司法适用中的部分制度缺陷,就更“接地气”,更能解“燃眉之急”,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供稿:法培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