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法院深挖司法潜力赋能基层治理
今年4月,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法院将巡回法庭“搬进”城北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现场审理一起服务合同纠纷案件。经过法官耐心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
这起案件是法院依托综治中心“巡回法庭”机制成功化解纠纷的典型范例,为同类纠纷提供了“调裁一体、高效便民”的解纷范例。
近年来,西宁法院立足人民法院职能定位,积极融入基层治理体系,精准对接基层司法需求,进一步落实“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要求,把大量矛盾纠纷吸附于基层、化解于萌芽状态、止步于诉前,书写了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的时代新篇章。
西宁法院坚持党委领导,多领域搭建新机制,选派法官、法官助理常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为“一站式受理、一体化运行、一揽子化解”的多元共治格局贡献司法力量。
在社会治理进程中,西宁法院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堵点、难点以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打出协同联动的系统治理“组合拳”。通过与辖区各部门建立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形成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协作配合的矛盾纠纷解决互动模式。
城西区法院与区司法局成立“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法院调解工作室”;城东区法院与区总工会等15个部门建立诉调对接机制;城中区法院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交警大队分别成立“安薪”“安途”联合工作室;大通县法院与县消费者协会成立消费纠纷诉调对接室;城北区法院与青海师范大学建立“法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实训基地”,聘请大学教师作为特邀调解员常态化参与诉前调解;湟源县法院拉拉口法庭在巡回审判中联合乡政府、司法所开展调解工作,案件调解率达70%,并在申中乡前沟村创建“无讼村”示范点。
“物业问题乱如麻,现在有‘社区主动预访—各部门协同建档—法院靠前调解’的矛盾纠纷递进化解模式,我们工作好做太多了!”城中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感慨地说。
今年,城中区法院创新搭建多方联动平台,形成纠纷预警、信息共享、靶向施治、联合调解的联动治理机制。第一季度,该院物业纠纷收案量同比下降23%。
西宁法院着力加大诉前调解力度。湟中区法院以人民法庭为依托,8名专职人民调解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诉前调解。城北区法院采用“先行示范诉讼”方式巡回审理,带动900余件潜在矛盾纠纷以非诉方式化解,实现“精审一案、化解一片、教育一众”的良好效果。大通县法院塔尔湾法庭在辖区建立60个村书记联络点,实现立案无障碍、司法服务“不打烊”。湟源县法院将酒驾、醉驾预防治理与乡镇法治建设和各有关单位职能工作相结合,逐步形成联防共治体系。
“接到司法建议后,我们迅速组织分析研判,明确了具体的工作措施。这份司法建议针对性强,非常及时。”城北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到城北区法院司法建议时说。
针对在审理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系列案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城北区法院向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提出司法建议后,该局迅速响应,制定《城北区物业服务企业服务质量考核评价办法》,加强对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的监督指导。
西宁法院将司法建议作为法院参与、助力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治理薄弱环节以及人民群众关心领域,在狠抓执法办案第一要务的同时,重点从审判工作中发现带有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从社会治理角度建言献策,多角度、多层面提出司法建议,及时开出一剂剂凝聚着司法智慧的社会治理“良药”,积极促进有关单位科学决策、完善管理、消除隐患、改进工作、规范行为。
2024年1月至2025年4月,西宁法院向相关单位、企业等共发送司法建议51份,被建议单位均回函并采取相应措施,采纳率达100%,有效推动有关行业、相关领域及时堵塞漏洞、防范化解风险,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来源:2025年6月24日《法治日报》第9版
编辑:苗 艳
审核:冯 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