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停火协议的达成,伊朗和以色列这场持续12天的冲突终于宣告结束。回顾此次冲突,现代化装备的应用贯穿始终,尤其是在以色列发起的第19波攻击中,无人机群扮演了关键角色。
6月24日,以色列军方宣称成功拦截了4架伊朗无人机。
然而当被击落的伊朗无人机残骸被拆解分析后,以方人员却震惊地发现,这些无人机内部竟有一半的关键零件,赫然来自一个未曾预料到的神秘大国。
这一发现瞬间引发了巨大疑问,难道是哪个国家在背后帮助伊朗了?
战场消耗
6月中东上空弥漫着浓重的火药味,6月21日伊朗革命卫队发言人宣称,针对以色列的第19波大规模无人机攻势持续进行,目标直指以战略设施。
以色列国防军的通报则显示,仅6月24日凌晨,以空军就在戈兰高地附近拦截了4架来袭的伊朗无人机。
据以色列方面统计,冲突爆发后短短一周多时间内,伊朗已密集发射了超过1000架各型无人机。
伊朗敢于发起如此高强度的机海战术,底气源于其庞大的储备。其官方展示的地下洞库画面令人印象深刻,密密麻麻的自杀式无人机排列成行,数量惊人。
这种以量取胜的策略,给以色列引以为傲的防空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尽管以色列拥有全球顶尖的多层反导体系并得到美国强力支援,但拦截一枚动辄百万美元计的高性能导弹去击落一架造价可能仅数万美元的简易无人机,经济账上无疑是巨亏。
更严峻的是,以色列国防军当时公开承认面临弹药与装备短缺的困境。
时任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的表述透露出持续高强度拦截带来的巨大消耗已接近其承受极限。若伊朗持续保持高压攻势,力量平衡的打破似乎并非危言耸听。
不过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却传来着这样的消息,伊朗的无人机被拆开,其中大部分的零件和技术竟然来自美国。
消息对于以色列来讲简直是晴天霹雳,难道美国在背后给伊朗提供无人机技术吗?
逆向之路
其实伊朗在无人机技术上也有着一定的发展,和美国也有“渊源”。早在2011年,伊朗东部边境上演了一场静默的电子猎杀。
一架美军RQ-170哨兵侦察机在执行任务时,其控制系统被伊朗电子战部队成功侵入捕获。当这架代表着尖端科技的无人机完整落入伊朗手中,五角大楼的尴尬难以言表。
伊朗并未满足于短暂的外交胜利,其科研人员迅速投入对哨兵的拆解测绘与数据恢复,迈出了逆向工程的坚实一步。
战利品的价值远超预期,2011年4月,伊朗革命卫队航空指挥官哈吉扎德公开宣布,基于RQ-170的逆向工程已告成功,复制品建造正式启动。
这一突破成为伊朗无人机技术爆发的关键节点,尝到甜头的伊朗,此后甚至主动出击,试图击落更多美军无人机以获取研究样本。
这种另类收藏策略效果显著,大量功能完好的核心部件被回收修复,直接整合进伊朗的自研体系。
技术积累迅速转化为型号成果,2012年11月,首架垂直起降无人机Koker-1问世,不需要跑道就可以直接的实现起飞和降落,甚至可以适应很多环境,飞行的最高距离也是能够达到3658米。
机型虽在航程、载荷上与世界顶尖水平尚有差距,却标志着伊朗已摆脱了完全的依赖,初步建立起自主可控的无人机谱系。
从俘获到仿制,再到有限自主创新,一条清晰的技术逆袭之路已然铺就。
从拆解的零件看,其无人机工业的拿来主义色彩依然浓厚。然而不可否认,这些拼装组合的飞行器,已在战场上展现出不俗的实用价值。
而随着现在科技的不断发展,无人机在战场上的应用已经非常熟练。
攻防博弈
俄乌战场上人机同样在重新定义作战模式,6月23日媒体报道,在本月初乌军一次精心策划的突袭震惊了世界。
利用特种部队渗透配合微型FPV无人机,在极近距离对俄军战略轰炸机基地成功发动袭击。
俄军部署在机场的传统防空系统,竟未能有效拦截这些低空慢速、以非传统路径突防的小目标。这次行动虽依赖战术创新,却再次凸显了无人机在打击高价值目标时的独特优势与巨大潜力。
当蜂群遮蔽天空,再坚固的盾牌也会显露疲态。这场围绕无人机的攻防较量,迫使军事大国们开始重新审视保护核心资产的手段。
不管是伊朗的自杀式无人机,还是乌克兰特种兵手中拆解运输的FPV微型机,无不深刻诠释了现代战场的新逻辑。
无人机,凭借其相对低廉的成本、易于规模化生产的特性以及灵活多样的使用方式,正成为打破传统攻防力量对比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它使得非国家行为体或技术后发国家,拥有了以相对不对称手段挑战强大对手的可能。面对日益严峻的无人机威胁,传统军事强国被迫加速构建反制体系。
俄罗斯在遭受乌克兰无人机袭击后,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先是实施战略纵深部署,将宝贵的图-160战略轰炸机后撤转移至距离乌克兰约6000公里之遥的楚科奇半岛,以空间换安全。
随后积极借鉴战场经验,探索为高价值目标加装类似坦克鸟笼结构的可收放式物理防护网;同时大力强化电子战能力,试图干扰、压制甚至接管来袭无人机。
军事分析专家邵永灵对此提出见解,有效防御无人机集群攻击,单一手段难以奏效,需要构建雷达预警和电子干扰以及末端物理拦截的多层次、低成本综合防御体系。
美国空军参谋长阿尔文上将也公开承认,乌克兰对俄基地的袭击为全球军队敲响了警钟,迫使各国重新评估自身防御体系的漏洞。
这种反思与应对,标志着围绕无人机的攻防博弈已进入螺旋式升级的新阶段。
技术扩散的浪潮无法阻挡,胜负天平终将取决于创新与适应能力。这场由小小无人机引发的军事变革,其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显现。
不管是伊朗和以色列战场上的无人机,还是俄乌冲突上的,都揭示了全球化时代技术转移的复杂现实,也映照着现代战场上攻守易势的微妙瞬间。
从波斯湾的机海消耗,到东欧的奇袭得手,无人机正以其低廉的成本和灵活战术,迫使军事大国放下傲慢重新审视防御逻辑。
技术扩散的浪潮或许不可阻挡,但人类驾驭技术的智慧终将指引方向。无人机掀起的战场沙尘终将落定,留下的不应只有胜负的印记,更应是关于如何让技术进步服务于和平与安全的全球思考。当科技之光真正照亮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方为这场静默变革最深远的回响。
主要信源
破局之道:从俄乌冲突看反无人机作战新思维——环球网2025-06-23
伊朗开始对以色列发动第19波袭击,美国将6架B-2轰炸机部署至关岛——极目新闻2025-06-2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